
台灣處處是美景,如果請你投票選出最美景點在那裡?恐傷透腦筋難定奪。你可能不知道,早在一九二七年,《台灣日日新報》就曾舉辦有史以來最大規模「台灣新八景」票選活動,總票數高達三億六千多萬張,結果最高票是鵝鑾鼻燈塔,第二名的壽山瞠乎其後。
「台灣新八景」票選活動,與清代官府所編纂、從官吏眼界選出的「台灣八景」不同。作家陳柔縉在《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》一書指出,該活動跟有獎徵答一樣,一等首獎是金手錶,那時全台有四百萬台灣人、廿萬日本人、三萬多中國人,也就是平均一人投出八十多張票,累積才會有三億多票。
民國16年投票 總票數高達三億多
依日日新報統計,第一階段票選出鵝鑾鼻燈塔、壽山等廿個景點,太魯閣峽得票數甚至落到第十名。第二階段經廿二位專家評審組複評,才選定八仙山、鵝鑾鼻、太魯閣峽、淡水、壽山、阿里山、日月潭、基隆旭岡等台灣新八景。
最特殊的是鵝鑾鼻燈塔,不只第一階段票選最高票,第二階段評分比重占七成的專家複評,同樣高票出線,可見在日治時代已是台灣相當重要觀光景點。
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李瑞宗分析,這是因日治時代鵝鑾鼻燈塔代表日本帝國最南端國土,一九二九年總督府更以鎮守帝國極南地為名,從台灣神社分神並祭祀海神,興建了鵝鑾鼻神社。
「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本島最老,也是最亮的燈塔。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員林瓊瑤說,「燈塔見證了台灣歷史,包括清末三大涉外事件的『羅發號事件』與『牡丹社事件』。」 燈塔見證歷史 美麗的東亞之光
林瓊瑤指出,清末為防止原住民侵擾,鵝鑾鼻燈塔是世界上少見的武裝燈塔,以塔基作砲台建設成砲壘形勢,圍牆上設有槍眼,牆外四周挖壕溝,並派武裝士兵駐守。而一八○萬燭光的亮度,是台灣最亮的燈塔,有「東亞之光」美譽。
鵝鑾鼻燈塔已有一百廿八年歷史,依舊白亮如新,全賴守塔人年年辛苦上新漆。
摘自 中國時報 採訪/潘建志、郭石城,整理/郭石城
恆春土生土長的念吉成,他的父親念興倍曾經守護燈塔卅年,他從小跟著父親在鵝鑾鼻燈塔下長大,燈塔和附近村莊都得養動物、種菜自給自足。由於父親晚上值班時他都緊黏著,父親只能把他揹在背上哄睡。「在昏暗的煤油燈下,爸爸的背部是我一生難忘最溫暖的大床。」
熱門觀光景點 守塔人默默看護
民國六十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後,鵝鑾鼻燈塔成了熱門觀光景點。念吉成記得,當時一車車載來絡繹不絕的遊客,其中有許多加工區的女工,他曾在燈塔賣紀念品,一個春節假期就可賺四、五千元,比當時鎮公所職員一個月薪水還多,生命可說是靠燈塔滋養成長,也留下美好的人生記憶。
念吉成為此邀請金曲獎得主凡夫,寫了一首歌「阿爸的卡赤屏」,紀念他的父親,也紀錄陪伴他成長的鵝鑾鼻燈塔。
一九五三年,省文獻會經由省政府核定的「台灣八景」雖沒有鵝鑾鼻燈塔,一九九六年旅遊局舉辦票選台灣十二風景名勝,「鵝鑾觀海」再次雀屏中選,成了票選景點常勝軍。
每當夜幕低垂,鵝鑾鼻燈塔主任溫杞華率六位守塔人,堅守台灣最南端土地,細心指引巴士海峽上航行船隻。轉眼間,昔日台灣新八景榜首鵝鑾鼻燈塔,已默默守護台灣逾百年,以不變的風采繼續迎向下一個百年。